中新網麗水5月5日電(記者 胡豐盛 實習生 李婷婷)青山座座,新綠簇簇。走進浙江雲和湖畔的緊水灘鎮梓坊村,目光所及,一排排錯落有致、白牆黑瓦的徽派新房臨湖而建,村民在蜿蜒幽靜的游步道漫步,時而傳來的狗吠雞鳴聲倒也讓人覺得親近。
  置身於這個美麗的童話漁家村落,沒人能想到,十年前這卻是另一番荒蕪模樣:雜亂和骯髒充斥著整個村子,村與村之間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,大部分村民生活在高山,不通水電……
  “因為亂所以窮,因為缺乏規劃所以亂。”在梓坊村黨支部書記林宗平看來,當時村子是個典型的“貧困村”。
  然而,自2003年始,該地通過“發展三部曲”,完成了跳躍式的華麗蛻變。
  躊躇滿志 依托“湖畔村”優勢發展漁業
 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,林宗平和村裡的黨員幹部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著致富門路,種食用菌、水果、茶葉,但都沒有明顯成效。這讓躊躇滿志的林宗平一度陷入沮喪,他時常會在夜深人靜時問自己:梓坊,這個背山面水的小村,她的未來究竟在哪裡?
  “那時我一直念叨著梓坊是窮山惡水,但卻沒能領會‘山水’二字的含義。”林宗平說,其實只要換個觀念,窮山惡水也能成為好山好水。
  於是,林宗平先是依托梓坊“湖畔村”的優勢,帶領大伙兒養起了有機魚,併在2003年投資20多萬元,成立了漁夫有機魚合作社,發動村民入股,定期享受分紅,後來又註冊了“仙宮魚”商標。漸漸地,村民的創業熱情被帶動起來。村內的漁業產值很快突破了100萬元。梓坊村也一躍而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漁業專業村。
  “平子,我準備專門搞有機魚養殖,你的合作社收購不?”……讓村民日益富裕起來的林宗平儼然成為了村子的主心骨,無論大事小事,大家都要找他商量一番。
  15公里 修建通往山外的康莊路
  “出門靠走,通訊靠吼,靠山吃山,傍水吃水。”在梓坊村村委主任張世海看來,這16個字就是對當時梓坊村的最好寫照。
  當時,整個梓坊村只有230人,但卻有5個自然村,村民居住很分散。最遠的自然村村民下山得走15公里山路,進城回城也基本要乘坐渡船。
  這種交通不便、信息閉塞的窘境在2006年被打破。一條長達15公里的康莊路被修建起來。“康莊”二字,也被寄托了自此村路將四通八達之意。
  “跑完項目跑工地,給村裡修路這事得親力親為。”如今林宗平回憶起修路日子時還很是感慨。他說,為了聯繫項目方和施工隊,一直在村裡、縣城來回跑,還磨破了好幾雙鞋。在他看來,這叫好事多“磨”。
  修好的康莊路,不僅連接了村內外,也為村民們鋪平了更多的致富門道。
  手繪藍圖 實施農民下山轉移工程
  2008年,浙江省“萬名農民下山轉移工程”這股春風吹到麗水。一幅未來梓坊新村的絕美藍圖也開始在林宗平心中描繪。
  “‘萬名農民下山轉移工程’千載難逢,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!”他說。
  但是,許多老人已經在山上住了一輩子,就連下山看戲走親戚也是一拖再拖,更別說搬下山生活了。為此,林宗平帶著村裡的黨員幹部挨家挨戶,挨個山頭奔波,每次出門,他總會帶著一本筆記本和一張手繪的藍圖,“大家下山後,會住進電視里的洋房,有公園、籃球場,連衛生也有人打掃。”
  然而,每次別人聽了他的話,總會噗嗤一笑:“平子啊,這又不是說書,不是你說多好就有多好啊,再說了,山裡可比山下自由自在。”
  一年的時間,林宗平碰到過無數像這樣的軟釘子,
  但他從未氣餒,為了讓村民們知道下山的好處,他自掏腰包組織村民代表到縣裡已進行改造的村莊參觀考察,光村民討論會就開了100多次。
  下山 童話村落的跳躍蛻變
  終於,林宗平的決心打動了村民們,2010年春節,大部分農戶搬下了山,在新房裡過年。那一年除夕,一向很少喝酒的林宗平,幾乎喝遍了全村的敬酒。
  村民下山後,生活迅速發生了改變,大部分人都有了增收的新門道,村裡光是漁家樂就開了6家,生意非常紅火,一年能帶來幾十萬元的收益。
  目前,梓坊新村70戶農民已有60多戶蓋了新房,有的還在縣城買了房子,開上了私家車,曾經後進的貧困小漁村一躍成為麗水市“美麗鄉村”示範村,世居於此的農民也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變。
  來自上葉草自然村的孫王偉告訴記者,他現在在縣城玩具廠做滾漆工作,妻子在酒店當服務員,月收入有2000多元,“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。”
  在湛湛的光陰下,林宗平的夢想在這一刻變成現實。
  目前梓坊村共有兩大主導產業——漁業加工和玩具製造,一個扎根本地發展,一個重點在縣城發展。此外,由漁業加工衍生而來的漁家樂也逐漸興起,一年能給村民帶來幾十萬元的收益……美麗梓坊,從影影綽綽到清晰可見的童話輪廓,她正以悄然成長的姿態,向我們走來。(完)  (原標題:浙江雲和梓坊村:落後小漁村到童話村落的跳躍蛻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31ickyq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